热门搜索:   光的故事   8 8 7 7  上课  父亲  非法集资  态度   s  手机

走进记忆里的芦苇荡

时间:2022-06-22 10:48 文章来源:好看故事网 点击次数:

  20世纪80年代之前,老家淮河的芦苇荡有几千亩之大。芦苇是老家人过日子离不开的好东西。老家人盖房用的是芦笆,囤粮食用的是芦褶,睡觉铺的是芦席,烧锅用的是芦苇下脚料,包粽子用的是芦叶,寒冷冬天脚上穿的是用芦花编的“毛窝子”,就连买油盐酱醋也少不了用卖芦苇、芦席换来的钱。改革开放后,芦苇荡开发成为特种水产基地,芦苇虽不复存在,但过去一年四季走进芦苇荡的记忆却是难以忘怀的。
  
  初春,牛草青黄不接,冬储的稻草豆秸快喂完了,田埂上的青草刚返青,老牛吃不饱,犁田耙地哪来的劲?不过不要紧,这时芦苇荡里齐刷刷的芦苇都已经窜到半人多高了,绿叶婆娑,长成了青纱帐。挥刀走进芦苇荡,割上顿饭工夫,就足够老牛一天的温饱了。
  
  五月端阳,粽子飘香。端午节前,家家都会有人走进芦苇荡去采芦叶。这时的芦叶油光水亮,透出暗暗的清香,从顶端往下数六到十片叶绵软宽长,用它们包煮的粽子清香扑鼻,清爽可口。
  
  晚秋,酷烈的西风把芦穗烤得由灰变白,似一朵朵白云在芦滩上空起伏飘荡。芦花是编织毛窝子的好材料。那时候,农村贫穷,不少人家做不起棉鞋,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会走进芦苇荡去采芦花,用来编织御寒的“毛窝子”。极贫困的人家买不起棉胎,还采摘芦花充被御寒。有首儿歌唱道:芦花白,芦花暖,芦花毛窝防冻疮,芦花软被御寒凉。
  
  寒冬腊月,霜降雪扬。芦叶枯了,芦秆黄了,整个芦苇荡一片金黄。忙完农活的乡亲们,磨快了镰刀,泡软了皮划子(生牛皮做的筒状鞋),蒸好了几锅白面大馒头,划起大木船,来到芦苇荡抢割芦苇。他们搭起芦苇棚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营生虽苦,但想到那一捆捆芦苇能换来一张张钞票,也就苦中有乐了。
  
  走完了生命一个轮回的芦苇,有的被扎笆盖房,有的被劈篾编席,有的被打浆造纸,有的被烧火煮饭。不管被用做什么,它们都无怨无悔,以不同的方式回报了它立足的那一片土地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排行